新金融

专稿

  • 金融科技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李东荣 ;陈则栋;

    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金融科技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的规模、能力和水平已居前列。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竞争的不断激烈化,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成为其竞争与生存发展的一项选择,同时也是重要机遇。从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技术实力已得到实践验证,在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金融科技标准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出海成为必然趋势。在金融科技出海的过程中要注意:“实力为王”,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合规优先”,要强化合规能力建设,妥善应对合规风险;“生态构建”,要因地制宜,着力搭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顶层设计”,要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出海的政策支持。

    2025年10期 No.441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金融

  • 关于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考

    何平;

    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信息激励、风险管理及跨期转移等服务,解决科技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三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阐述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功能定位;其次通过分析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指出政府主导型信用体系和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关于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疏通科技与金融循环堵点、丰富科技金融供给业态、建立国家级科技金融支持机构等。

    2025年10期 No.441 7-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金融支持效率评价——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与区域视角

    易淑昶;孙久文;柳青;

    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我国需从“库兹涅茨增长”模式向“熊彼特增长”模式转变,将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具有战略价值和变革潜力,能塑造经济新趋势并激发新需求,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基于DEA模型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效率,分析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与资金利用效率差异,并通过计量模型识别不同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及金融工具的支持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偏低,地区间差异明显。内部融资和股权融资对融资效率具有积极影响,而债权融资则因风险收益错位,有负面影响。本研究或可为金融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决策者提供经验证据,助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

    2025年10期 No.441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宏观经济

  • “对等关税”的思想历史渊源及其目的探析

    尹翔硕;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是有其思想理论和历史实践渊源的。理论上,主要是重商主义和幼稚工业论;实践上,美国建国之后的保护主义政策,以及战后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重商主义阴影,都是“对等关税”的某种依据。“对等关税”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回流,以及作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武器。本文尝试对“对等关税”这一显然违背主流贸易理论的不合理政策进行解析。国际上,特朗普政府试图利用“对等关税”签订多重双边协议,来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所谓“特恩伯里体系”,以取代现行的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本文最后对国际贸易体系今后可能的走向进行探讨。

    2025年10期 No.441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消费金融升级转型路径研究——基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视角

    韩晟昊;高维和;

    消费金融是连接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消费扩容的枢纽。本文深入探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在消费金融中的融合与应用。研究发现,消费金融在数智化转型加速、监管政策精细化与五大发展方向并行的背景趋势下,正面临合规成本攀升、技术伦理困境与竞争范式重构等挑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消费金融融合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五维升级路径,即科技金融推动服务生态升级,绿色金融推动消费向低碳环保转型,普惠金融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养老金融满足老龄化刚需,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包括政策导航、科技助推、场景拓展以及品牌塑造等一系列策略建议,对促进消费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No.441 32-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灵活就业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赵建翔;何坤轩;畅婉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本文基于支付宝平台调研数据,在分析不同就业群体特征的同时,着重研究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水平。通过使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采用PSM检验稳健性,发现灵活就业群体中非正规就业人群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而同为灵活就业的其他人群与稳定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新业态仍不失为当前开辟就业空间、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就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进程中,需继续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力要素在不同行业间合理配置,同时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群的权益保障工作,逐步打造更为完善的就业市场。

    2025年10期 No.441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 BANI时代商业银行战略规划范式体系探析——兼论金融业如何助力科创企业穿越周期

    李麟;

    BANI时代,特别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给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聚焦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借助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搭建战略规划范式体系,以及配套的战略思维和分析框架。一方面,在范式体系中探寻企业家作用,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将环境的不确定性转换为创新活动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在范式体系中探寻科技进步的作用,聚焦“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主线,用科技创新(新观念)扩散规律贯通范式体系、启迪战略思维、重建分析框架,将创新扩散中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程度。该范式体系,有助于企业(包括科创企业)做好战略规划和数智化转型工作;有助于金融业帮助科创企业穿越周期、跨越不确定性“鸿沟”。

    2025年10期 No.441 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金融

  • 数字金融平台的监管研究——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

    杨成广;焦翔宇;白洋;

    随着金融领域平台化与数字化的转型推进,金融监管所依托的市场环境已然改变,传统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政府一元规制”模式难以有效应对数字金融平台乱象。究其原因,传统监管以经营者本位为导向,聚焦金融安全保障,对提升金融效率考量不足,致使金融监管框架与数字金融创新生态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为提升监管效能,促进数字金融平台健康发展,应构建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框架,树立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监管理念,推动监管创新,协调解决监管与创新的矛盾;压实平台经营者责任,依托平台促进市场信息精准、真实、持续披露;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审查,运用监管沙盒机制防控风险,引导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025年10期 No.441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本刊公告

  • 《新金融》2025年投稿指南

    <正>《新金融》(ISSN 1006-1770,CN 31-1560/F)创刊于1988年,是由交通银行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金融类月刊。本刊定位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以金融为聚焦领域,以新为办刊特色,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刊发前瞻性、深入性、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2019年1月—2024年12月,本刊有1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4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

    2025年10期 No.441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